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课例研究
日期:2025-01-08 12:13:51  浏览量:0

站位儿童视角,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

                                                          ——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

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学习主体也是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站位儿童的视角,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设计贴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教师应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下面,我结合课例《鸟的天堂》,谈谈我对从儿童的视角开展阅读教学的理解。

一、基于儿童需要,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但真正产生学习需要的则是儿童,没有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学生要学什么””学生要怎么学”的教学,其实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此,语文课堂“学什么”不仅要基于教材,更应基于儿童的需要。

《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课文中,榕树的静态美与鸟儿的动态美交相辉映,展现了一幅奇特幽美、别有洞天的画卷。这样一篇经典的课文该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去教学,成了教师备课时思考的重点。第一位老师了解到课文语言朴实,学生一读就懂,就将教学目标落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上,将“树”与”的教学平分秋色,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而后,我们听课过程中发现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课堂缺失了语文味。作者欲扬先抑地将镜头一再对准这棵大榕树,着以重墨,对这棵茂盛的大榕树本

身所蕴含的勃勃生命力发出惊叹。这些,可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懂的。

王荣生教授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巴金先生的这篇文章,语言虽浅白,但情感充沛。因此,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聚焦在“树上,引导学生借助听读、默读、朗读、画画等方式,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榕树"静中有动”之美;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站位儿童视角,基于学生生长的需要,将学习引向深处。

二、贴合儿童思维,构建学习支架

语文课堂站位儿童,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紧贴学生而行,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思维碰撞思维,让课堂有情有趣。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要把语文学习中的文本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才能让学生来到课堂中央。于是,第二位老师在教学时设置了“跟着课文内容往下画,你会画什么“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把语言棠梨下专 文字形象化,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学生围绕”跟着课文内容往下画,你会画什么”这一问题阅读圈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榕树“画叶之前要先画根”的神奇之处,经历”读一画一读一悟”几个环节,感受"根”的力量。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一开始,一些学生以为读懂了课文,直到画的过程中出了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充分地理解作者笔下的“根”的特点。    

于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回到文本,和文本、同学对话,让学生在自学、互学中碰撞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由文到画,由画到悟,学生不仅学得有意思,还有意义。

三、立足儿童发展,引向深度学习

画完树叶后,老师问学生“那么多的绿叶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不假思索——“茂盛”“生命力顽强”,这些标签化的词语张口就来。长期的阅读学习和测试,让学生已经总结出一套得分的答题范式。但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缺乏独立的思考,头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一个不断学习生长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不断产生“新的不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走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期待“对”的答案,而是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和思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引向语文的深度学习。

对于巴金先生描写感受的那句话,学生只是整体观照,没有聚焦到单个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在谈完初步感受后,老师就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说说“你关注了哪个词,它带给你什么感受”,再次启发学生去思考,唤醒学生自主的阅读意识,丰富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感受是学生自己的话,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感觉。在师生、生生对话中,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和丰富。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只有活生生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蹲下身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起点,立足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拾级而上,使学生真正地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